3 骨牌鋪磚問題 Domino Tilings
骨牌鋪磚問題:給定兩個整數 \(m, n\),並考慮大小為 \(m\times n\) 的矩形棋盤。其中某些格子有障礙物,不能放置骨牌。請問有多少種方法使用 \(1\times 2\) 骨牌能恰好鋪滿這個 \(m\times n\) 的棋盤所有不含障礙物的地方?
範例
若 \(m=3\)、\(n=4\),且該矩形沒有任何障礙物,那麼答案是 \(11\)。
方法零:空棋盤的公式解
\[\prod_{j=1}^m\prod_{k=1}^n \left(4\cos^2\frac{j\pi}{m+1}+4\cos^2\frac{k\pi}{n+1}\right)^{1/4}\]
這是個非常優雅的數學解,一生請至少要想通過一次它的證明! 不過呢,若依此公式實際計算該數值,則這個方法存在著滿滿的精確度問題,大家不妨實作看看、細細體會。
方法一:枚舉答案系列
我們可以使用基於深度優先搜索 (Depth First Search) 的試誤法: 每一次找一個還沒有被填滿的空格,然後決定要讓骨牌蓋直的還是橫的,如果能放就接著遞迴下去。 由於每次做決策會覆蓋兩格,因此遞迴深度不超過 \(mn/2\)、且遞迴樹上每個節點最多只會分出兩個子問題。 因此,我們得知整個遞迴樹上的節點數量為 \(O(2^{mn/2})\)。
但是,這麼一來我們就能聲稱時間複雜度是 \(O(2^{mn/2})\) 了嗎?可能會不夠充分。 問題出在哪裡呢?原因是在每一次遞迴呼叫時,『找一個還沒被填滿的空格』這個步驟的執行時間可能不是固定的,最壞情形甚至可能是 \(O(mn)\)。 好加在,若此時我們使用一個 hashmap + linked list 來存放當前沒有被覆蓋的所有格子座標,就能夠保證每次找到一個空格需要的時間是 \(O(1)\)。 於是就能正確地達到 \(O(2^{mn/2})\) 的時間複雜度啦。
分法一之二:預判剪枝
要搜,就要好好地搜。到達一個子問題(也就是鋪到一半的棋盤)時,若有某種方法幫我們快速判斷剩下的盤面是否有解,那麼我們就可以透過預判剪枝的方法,將時間複雜度由 \(O(2^{mn/2})\) 降到 \(O(TDK)\) 時間,其中 \(T\) 是判斷盤面是否有解的時間複雜度、\(D=O(mn)\) 是遞迴深度、\(K\) 則是鋪磚方法的總數。 至於 \(TDK\) 和 \(2^{mn/2}\) 之間要如何比較呢?這就要端看『判斷剩餘盤面是否有解』的演算法、與『實際鋪滿盤面的解數』了。
若我們使用最陽春的二分圖最大匹配演算法來判斷是否有解,那麼我們有 \(T=O(mn\sqrt{mn})\)。 此外,若 \(m=n\) 的時候,依照 Kasteleyn、Fisher 以及 Temperley 等人提出的算式推導,可以推知鋪滿盤面的解數大約是 \(c^{mn/2}\),其中 \(c = e^{2G/\pi} \approx 1.79162\ldots\) 而這邊的數值 \(G\) 是卡塔蘭常數 (Catalan constant) \(\frac{1}{1^2}-\frac{1}{1^3}+\frac{1}{1^5}-\frac{1}{1^7}+\cdots\approx 0.915965\ldots\)。
於是,我們的演算法就從 \(O(2^{mn/2})\) 加速到 \(O^*(1.79163^{mn/2})\) 啦~
方法二:動態規劃系列
動態規劃 (dynamic programming) 是眾多演算法典範 (algorithmic paradigm) 當中數一數二重要的一種解題典範。 其核心概念首先在於正確地定義子問題、然後找出原問題與子問題之間的遞迴關係 (與邊界條件)、並且找出正確的解題順序。 說得更直接一些,便是將所有曾經計算過的子問題通通記錄下來,並重複利用以加速計算的一種方法。
而將動態規劃應用在鋪磚問題時,則會是一個訓練『子問題設計』很好的練習題目。 比方說,我們可以考慮以下這樣的想法。 假若我們硬生生地考慮矩形棋盤的左邊 \(k\) 行,那麼完全身處左邊 \(k\) 行之中的骨牌們會形成一種邊緣不完整的鋸齒狀棋盤。 我們觀察到,由於我們使用的是 \(1\times 2\) 大小的骨牌進行鋪磚,因此鋸齒的邊界,在每一列只有可能是平的或凹進去恰好一格。 其邊界情形只有 \(2^m\) 種(其中 \(m\) 是棋盤的列數)。 於是一個有趣的想法誕生了:我們可以考慮對於任意鋸齒的形狀 \((k, \text{邊界長相})\) 定義成『子問題』,並且令 \(dp(k, \text{邊界長相})\) 為使用 \(1\times 2\) 骨牌鋪滿這個鋸齒狀棋盤的方法數。我們要的答案就是 \(dp(n, \text{整條邊界平的})\) 之值。剩下來要考慮的,便是子問題 (或狀態) 的轉移了。
狀態壓縮
『邊界長相』是個難以言喻的東西。因此,在實作前我們會試著將它變成可以操作的形式。對這題來說算是相對簡單的:我們可以令平的邊緣為 \(1\)、凹進去的邊緣為 \(0\)。 這麼一來,『邊界長相』就可以被一個介於 \(0\) 到 \(2^m-1\) 之間的整數來表示了。以整數形式(通常是二進位)精簡地描述動態規劃的子問題的技巧,通常我們稱之為狀態壓縮。
以上面的圖樣為範例的話,若將每一橫列之狀態依序以 \(2^0, 2^1, \ldots, 2^{m-1}\) 表示,那麼我們可將該子問題描述為 \((k=, \text{邊界}=)\)。
狀態的轉移與時間複雜度分析
如果我們查看第 \(k\) 行、邊緣沒有凹進去的那些地方的骨牌們,則它們可能是橫的或直的。 若我們將這些邊界位置全部放置橫著的骨牌,那麼該情形下的骨牌總數是 \(dp(k-1, 2^m-1-邊界)\)(因為拿掉這些骨牌後,剛好形成一個少了一行、且邊界鋸齒剛好與原本的鋸齒形狀互補的長相)。若有些邊界地方被放置了豎著的骨牌,那麼有兩種方式可以考慮這些情形:
- 第一種『暴力枚舉』:我們可以再次枚舉所有在該行放置若干豎著的骨牌的方法數,由於放法計數至多與費氏數列相同,因此至多有 \(O(\phi^n)\) 種情形需要枚舉。 結合狀態總數 \(O(n2^m)\),從而得出整體動態規劃之時間複雜度為 \(O(n2^m\phi^n)\)。 (備註:這個時間複雜度比暴力法還糟糕呢!)
- 第二種『另一層動態規劃』:如果只針對第 \(k\) 行的話,總是可以考慮『最後一個出現豎著放的骨牌的位置』。因此,我們可以拓展原本的子問題定義:令 \(dp(k, 邊界, r)\) 表示『把 \((k, 邊界)\) 這個形狀填滿骨牌時,在第 \(k\) 行裡頭允許出現豎著放的骨牌位置不得超過第 \(r\) 列』的時候,有幾種放置 \(1\times 2\) 的骨牌方法數。 在這樣的情形下,轉移就可以變成 \(O(1)\) 時間的(因為只要考慮第 \(k\) 行第 \(r\) 列的骨牌到底要橫著還是豎著放就可以;且當 \(r=0\) 的時候可以得知所有邊界處都是橫著放骨牌,就可以一次退一排了)。於是整體時間複雜度變成了 \(O(mn2^m)\)。
方法二之二:破碎化的拼貼
與其一口氣關注一整行,如果一次只考慮一格的動態規劃設計,在遞迴轉移的時候反而變得更單純些,實作上也變得相當精簡。這個方法的時間複雜度也是 \(O(mn2^m)\)。 由於筆者稍微偷懶了一下的關係,不介意的話還請大家參考筆者曾經寫過的 透過鋪磚塊問題來看看動態規劃可運用之處! 鐵人賽文章。
方法三:使用圖論轉化問題
我們可以使用圖論的想法來解決這個問題! 簡單來說,我們可以讓每一個棋盤上的沒有障礙物的格子都變成圖上的一個點、並且將相鄰的格子連上一條邊。 這樣建立出來的圖為 \(G\),其點數恰好為空格的數量、而每條邊就對應著可以放置骨牌的位置。 一個成功的骨牌鋪法,便對應了圖 \(G\) 上面的一組完美匹配 (perfect matching)。
而尋求骨牌鋪磚的鋪法數量,就可以轉化到圖 \(G\) 上面完美匹配的數量了。 對於一般的圖 \(G\),這個問題其實在計算上是非常困難的 (♯P-Complete)。 不過呢,我們建立出來的這個圖 \(G\),是個平面圖 (planar graph),在平面圖上則有個相當美妙的 Fischer-Kasteleyn-Temperley (FKT) 演算法來計算完美匹配的數量。
Fischer-Kasteleyn-Temperley 演算法
這個在平面圖上計算完美匹配數量的 FKT 演算法意外地酷炫而且單純,但是要證明它的正確性需要一些有趣的線性代數小知識。 因此我們首先介紹這個演算法的步驟,然後再試圖證明它。
- 第一步:先把圖 \(G\) 繪製在平面上,找出每一個面 (face)。
- 此時我們可以先把『必定匹配的那些邊和點暫時拔掉』,所以剩下的每條邊都身處環中。
- 第二步:找出圖 \(G\) 的任意一個生成樹 (spanning tree),並且對生成樹上的所有邊隨意定向 (orientation)。
- 第三步:重複以下步驟直到所有的邊都被定向為止:
- 找出一個面,使得構成這個面的邊們,恰好只剩下一條邊 \(e\) 還沒被定向。
- 定向這條邊,使得沿著這個面順時針走訪時,恰好有奇數條順向的邊。
- 經過第三步以後,我們得到一個有向圖 \(G\)。我們建構一個帶有正負號的鄰接矩陣 (\((-1, 1, 0)\)-adjacency matrix) \(A\),矩陣內 \((i, j)\) 位置的值根據邊 \((i, j)\) 的方向來決定:順向為 \(1\)、反向為 \(-1\)、沒有邊的時候是 \(0\)。
- 我們要找的答案就是 \(A\) 的行列式值開平方根:\(\sqrt{\det(A)}\)。
這樣定義出來的矩陣 \(A\),是一個斜對稱矩陣 (skew-symmetric),在斜對稱矩陣上,其行列式值 \(\det(A)\) 恰好會等於普法夫值 (Pfaffian) \(\mathrm{pf}(A)\) 的平方。而根據每個面周圍的邊定向的情形,可以得知 \(A\) 的普法夫值的絕對值恰好等於圖 \(G\) 中完美匹配的數量。 上面的證明大家可以參考這份講義以及下面參考資料的投影片們囉!
參考資料
- 精美的投影片 https://www.math.cmu.edu/~bwsulliv/domino-tilings.pdf
- 精妙的各種鋪磚結果 Federico Ardila and Richard P. Stanley, 《Tilings》 https://math.mit.edu/~rstan/papers/tilings.pdf
- 平面圖上的完美匹配介紹 https://people.maths.bris.ac.uk/~csxam/presentations/matchings.pdf
- 線代啟示錄,《特殊矩陣 (13):反對稱矩陣》, 2010.
- 偶數階反對稱方陣的 Pfaffian 值證明 Walter Ledermann, A Note on Skew-Symmetric Determinants, 1991.
- 更多 Pfaffian 值的證明 http://scipp.ucsc.edu/~haber/webpage/pfaffian2.pdf
- Kasteleyn's Theorem https://www.theoremoftheday.org/MathPhysics/Kasteleyn/TotDKasteleyn.pdf
- 《Kasteleyn cokernels》 https://arxiv.org/pdf/math/0108150.pdf